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新公告: ·“2024 丝路之春” 当代名师大讲堂隆重起航 ·“2023 丝路之秋” 当代名师大讲堂即将隆重起航
新闻动向
“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是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由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本研究院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名师推广战略,开展课堂改革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一周舆评:“个案”不是我们漠视的借口
2015-08-17 09:58:3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评论:0 点击:

暑假应当是教育舆论场较为平稳的一段时期,可能不少人都会这么臆断。然而,正如许多似是而非的判断一样,上述观点根本经不起现实的敲打。有教育学者研究发现,受各种潜在因素的影响,暑假期间的教育舆论场并不比

    暑假应当是教育舆论场较为平稳的一段时期,可能不少人都会这么臆断。然而,正如许多似是而非的判断一样,上述观点根本经不起现实的敲打。有教育学者研究发现,受各种潜在因素的影响,暑假期间的教育舆论场并不比其他时候来得平静,反而可能是“暗流”、“漩涡”较为高发的时节。上周,就有不少新闻事件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一位不幸遇害的女研究生,一名高考落榜的区“状元”,一群离职去当警察的教师,一个公然在飞机上撒野的“熊孩子”,以及多起或既遂或未遂的性要挟事件……这一切,让近期的教育舆论场被一层阴影所笼罩。对于这些通常会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新闻事件,笔者注意到,往往在经过几天的喧嚣之后便归于沉寂,很多时候看不到足够的反思,看不到制度修复,看不到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有力举措。而这类事件的警示意义被稀释甚或消解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不少舆论把它们定义为“个案”。这样的定义未必就错,却没能进一步去想:这些“个案”为什么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影响力?难道一切皆是偶然?“个案”就没有一定的普遍警示价值吗?

  上周,中国传媒大学一位女研究生的生死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失联、报警、搜寻、证实遇害……借助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迅速传播,公众和失联女生的老师、同学一起,共同经历了数十个小时的熬煎,最终等来的却是大家最不愿听到的结果。对遇害女生的痛惜和对嫌犯的痛恨交织,自然成为公众的第一反应。接下来,各种反思开始出现,比如女生应该警惕身边的危险人物、不能轻信熟人等,还有媒体认为当下一些女大学生“缺少防范意识、不够成熟”,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女生的安全教育等。这些反思可能看起来比较浅显和大众化,但至少表明,在主流舆论看来,这起事件绝非“个案”那么简单。事实上,女大学生遭遇各种侵害的新闻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早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警醒。中国传媒大学女生遇害一事之所以引发了较大的舆论浪潮,正是源于这一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

  粗浅的反思、一时的义愤远远不够。唯有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才能让人看到避免悲剧重演的希望。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起,上海市四、五年级小学生将增加一门网络选修课《男孩女孩》,主要是生育成长、自我防护等性别教育。这是一则带着一抹亮色的新闻,尽管还不足以让人兴奋,但至少方向是可喜的。

  其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们的还有很多,比如最起码的为人礼仪和处事规则。一个12岁的女孩在飞机上辱骂空乘人员,貌似小事一桩,但能说这只是一起“个案”吗?恐怕不能。毕竟现在这样的“熊孩子”实在太少,背后是沉重的家庭教育命题,公众对此普遍有所体会。

  在教育舆论场,孩子们固然是主角,但还有一个角色不容忽视:教师。最近,甘肃会宁举行的一次普通的警察招录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关注,因为被录用的近两百位新警员,绝大多数竟然是当地教师。会宁号称“状元县”,一个以尊师重教闻名海内的教育强县,竟然出现教师大规模离职潮,还能仅仅将之视为“个案”吗?薪酬待遇、社会地位、职业倦怠等潜在因素,是困扰教师队伍的老大难问题,绝非会宁一地独有。近几年多地发生的教师讨薪维权事件,就是这一问题的突出反映。会宁教师离职潮一事的警示意义在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师的生存处境,最终受伤害的将是教育本身。

  在笔者看来,透过教育舆论场的一些热点事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别小看“个案”,那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普遍性问题。(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17日第2版

上一篇:莫让暑假成为“流动幼儿”危险期
下一篇:大学生寝室死亡无人知

主办单位: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

西安市碑林区金水路6号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     陕ICP备14011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