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新公告: ·“2024 丝路之春” 当代名师大讲堂隆重起航 ·“2023 丝路之秋” 当代名师大讲堂即将隆重起航
校长能力建设
“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是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由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本研究院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名师推广战略,开展课堂改革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杨东平:还学校一片清净,究竟有多难?
2017-05-16 17:30:22   来源:   评论:0 点击:

在新潮迭起、口号翻飞的现实中,回归自然的教育、朴素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艰难抗争。
        在新潮迭起、口号翻飞的现实中,回归自然的教育、朴素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艰难抗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有很大发展、有很多成就和改善;与此同时,也染上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毛病。

        其中之一,有人称为“多动症”,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热闹、太喧嚣,太紧张了,各种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评比、赛课、检查、参观、培训、会议、表格使人不堪重负,以至于有教师说现在只能“抽空”上课。“还学校一片清净”成为许多人内心的渴望。

         学校的一切行为,究竟为了什么?

         李镇西的《我们只想遵守常识》适时地发出了清醒的呐喊。

         他提醒“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他一直对花样翻新的新潮理论心存警惕,认为那种“一抓就灵”的偏方是把复杂的教育过于简单化了。

         他质疑有的校长嘴上说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脑子想的都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实际上一心追求的是办“局长满意的教育”和“媒体关注的教育”。

         他自己的学校自从成为某个“培训基地”后,校园里每天都很热闹。李镇西后来公开发表声明: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谢绝任何人前来“学习”,也不接待任何参观。因为,学校不是商场,不是超市。

         “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的诉求,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学校的一切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究竟是为谁?

         这一问就抵达了教育的原点和初心,这正是我们都应深刻反省叩问的基本问题。

         教育不是什么?学校不是什么?

         关于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可能见仁见智;关于学校不是什么,恐怕更容易形成共识:教育不是表演,不是作秀,学校不是供人观瞻的舞台,不是马戏团。

         当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的时候,就言明了教育是一种呵护人心、顺应时节和天性的自然而然的生长,是一种春风化雨、陶冶侵润的过程,是缓慢和安静的。

         学校教育既不是功利主义的竞技场,也不是博取眼球的杂技表演。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理应是简朴和诚实的。学校仅为儿童而存在。

          这就是归真返璞,遵守常识,回归常识。所谓常识,就是人所共知的常理常情。

         老教师们都清楚地知道,过去的学校不是这样的,学校就是学校,老师的形象是清晰而干净的。

          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使学校热闹起来,兴奋点是改制、收费、校办企业、经营创收,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当时对学校的批评,是学校应当像学校而不是像宾馆,校长应当像校长而不是像老板。

          当下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此花哨、紧绷、累人的教育究竟从何而来,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它既有来自教育自身改革提升的需求,更多的却是来自教育之外行政化管理的驱使。

           例如,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创设品牌、经营学校之类的时尚。

          李镇西对此非常质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其性质、任务、功能、教育目标是国家规定的,并不需要各自发明创新,本质上就是一种“没有特色的教育”,确是真知灼见。

          回归教育朴素,学校需要巨大勇气

         就打造文化特色而言,起初或许有合理的初衷,就是在改善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由此快速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

        然而,一所学校真正的文化品质和特色,只能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不太可能一蹴而就。

        各种“特色”也有高下之分,如诗歌、武术、器乐等是“器物”层面的;感恩教育、赏识教育等似乎进入了文化层面,但属于“一招鲜”的“流行文化”。

       少数学校建立了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等价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但是,这不就是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理想吗?

        在新潮迭起、口号翻飞的现实中,回归自然的教育、朴素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艰难抗争。

         镇西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我知道我的这些声音,很不合现在教育的‘主旋律’,我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看法和做法。没关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世界,我只是努力不让世界改变我。仅此而已。”

        我把李镇西的这种努力,称为“教育正常化”,它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上一篇:窦桂梅:母爱的落脚点,是“好好活”
下一篇:2017新政策:今后,中小学校长谁来当?

主办单位: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

西安市碑林区金水路6号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     陕ICP备14011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