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新公告: ·“2024 丝路之春” 当代名师大讲堂隆重起航 ·“2023 丝路之秋” 当代名师大讲堂即将隆重起航
校长能力建设
“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是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由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本研究院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名师推广战略,开展课堂改革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走向现代学校的13个“校长新样本”
2017-07-11 10:55:3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校长有什么角色?一直以来,对于校长角色最常见的描述是:管理者、教育家、理想主义者(甚至梦想家)之类。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领魂之人,一位好校长一定是德才兼备、又通又专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有意放大校长
校长有什么角色?

一直以来,对于校长角色最常见的描述是:

管理者、教育家、理想主义者

(甚至“梦想家”)之类。

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领魂之人,

一位好校长一定是德才兼备、

又通又专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有意放大校长的某一个

或数个成功侧面,

为的是更清晰地呈现,

在成为一位好校长的路上,

他们所“演绎”的新角色。

从这些新角色以及背后的学校中,

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

创新的诸多可贵和可能性。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1.“结构主义者”程红兵:管理团队的高效变革

未来学校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从现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未来学校时空肯定会发生变化、办学理念会进一步更新、技术变革将是几何级数的、结构变革也将发生很大变化。

在变革的关键节点,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选择结构变革作为突破口。

为什么?程红兵校长认为,课程改革步入今天的深水区,靠一个个点的改革已经起不到太大作用,一定要实现整个结构的变革。

比如,一般公立学校都会设置:办公室、人事处(政工处)、教导处(政教处、德育处)、教务处、科研处、后勤处、安全办等七八个部门。

而明德只设校务办、课程处两个部门。校务办负责全面协调校内外事务,管理着学校的人事、宣传、接待、会务、后勤、安保、财务等;课程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师训、课题项目等。一句话,凡是跟教育业务有关的都归课程处,剩下的全部归校务办;界限清晰,任务明确,不会相互推诿、扯皮。

管理方式实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项目管理。三足鼎立的结构方式使得学校管理平稳、有序,简洁、高效。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

2.“理念浸润师”李镇西:以人为本,推己及人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在校长眼里,这里的“人”首先是教师)放在首位,尊重人性,满足人的合理需要。

作为校长,面对的是知识分子,因此就应该尽可能按知识分子的特点管理知识分子。什么是“按知识分子的特点管理知识分子”呢?李镇西校长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之前,他并没有当过校长,但长期当老师,于是,他尽量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作为老师,谁都不喜欢校长伤害自尊心,哪怕做错了,也希望校长能够和颜悦色地谈心,他就决定尽量不要伤老师的自尊心。由此得出结论,相比起其他劳动阶层,知识分子更讲面子(也就是“尊严”),而且在关注自己物质利益的同时,还看重精神关怀。作为校长,维护老师的尊严,满足老师的合理的物质精神需要,就是按知识分子的特点管理知识分子。

重庆谢家湾小学

3.“课程整合师”刘希娅:班级自主、学生自由

“校园的节奏要放得慢些,再慢些。”刘希娅认为,教育一直是慢的艺术,习惯被铃声控制的师生,需要有些改变。

所以,从2015年9月开始,谢家湾小学取消了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安排,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了一个小时,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

随之也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后来干脆课间操也由各班自主,一时间,班级自编操风靡校园,每个孩子每天锻炼的时间都不止一个小时。

取消铃声,意味着各个班级有了更多自主权,从20分钟到1个多小时的长短课,从1个班级到多个班级联合的大小课,甚至一堂课也可以有几个老师的跨学科合作。师生可根据课程和学情的需要,进行自主、科学的调整。

改革推动之后,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是家长们的共同心声。“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面对家长的担忧,学校用事实给了回答:对毕业三年的学生跟踪回访统计发现,谢小学生初升高中考平均成绩达到651.1分,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大部分中学给予谢小学生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后劲足,潜力大,综合素质高。

北京市中关村三小

4.“时空规划师”刘可钦:新学校3.0版本

2012年春,海淀区政府给了中关村三小一小块地后,校长刘可钦和团队开始极尽想象之能。她跟老师们说,这不是简单的盖房子的事儿,要把新学校的建筑作为一种“课程存在”。于是,老师们就开始了与设计师的一系列对话:

学校里的每一处空间如何让孩子们感到如家一般的温馨?

能不能不再是一间间孤立的教室,能否创造团组式学习的可能?

现在的学校太大,学生众多,怎样才能拥有像小学校一样的便捷、自如……

设计师最终将这些感性认识转化成了空间的理性建构:三间教室加上一间几乎同等大小的开放教室,组成了中关村三小海淀新校区的结构单元。教室和教室之间的墙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活动隔断,让教室根据教与学的需求进行“变形”。这样就产生了“班组群”和“校中校”的概念。

班组群,将过去以一个个班级为单位的管理空间,延展为三个教室组合在一起的群组空间,将三个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一个“班组群”中生活、学习,是一个家庭式的学习基地。四个班组群组成了一个“校中校”,实行人财物、责权利的统一和自治,也实现了小学校般的便捷和温馨。

这样的空间,三小称之为“学校3.0版本”。处处都是教室,处处都是图书馆,处处都是博物馆,处处都是舞台,每一处空间都是孩子乐意去的地方,也是能够探索学习的地方。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圣陶学校

5.“教育老创客”王天民:不用教材怎么教?

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但循序渐进就是按教材体系走吗?在王天民校长看来,真正的循序渐进不是按照教科书的体系安排,而是遵循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顺序。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对小学到初中的主要学科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将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

圣陶学校不仅抛开了教材,而且打破了年龄、班级界限,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学校的一个实验班,近30名学生来自四、五、六年级的8个教学班,他们年龄不一,但学习内容相同。在教师的帮助下,全班学生学的是正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等知识。

在这里,与抛开教材配套的教学秘诀是“单科独进”。所谓“单科独进”,一般以一大周(10天)为单位,在该时间段,教师只教一门学科,比如数学周、英语周、物理周等。王天民介绍,这样的方法可以克服遗忘规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懂、会、熟、巧,一气呵成。

上海市实验学校

6.“潜力魔术师”徐红:潜能开发从研究“人”开始

如何开发每一个中上智力孩子的智慧潜能?首先从认识和研究每一个“人”做起。

徐红校长认为,认识每一个孩子,不仅要知道TA的姓名、性别和外在形象等基本特征,更要由表及里地去了解TA的内心。

所以,上海市实验学校以孩子对其自身的认识为主,以同伴、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为辅,二者之间互为补充、互相解释,以期对孩子的丰富性形成更为全面且深入的认识,摒弃浅显化、表面化的认识,形成了“观察、倾听、描述”的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体系由性格特点、学习行为、心理问题三个范畴组成,包括同伴交往、师生交往等12个维度;基于对倾听理念的研究,学校主张“教育不仅要通过倾听而进行,而且要培养会倾听的人”;为实施更为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的儿童成长记录,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数字记录平台对儿童的各项行为及心理变化进行记录,为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提供了丰富且可靠的证据支撑。

在这样的研究下,学生的潜能开发科学有序地进行,中上智力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7.“统整勇士”唐晓勇:统整项目课程成功流程“主题>探究>表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学校课程?南科大实验学校副校长唐晓勇认为,学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支撑作用,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体系”,把学生置于课程中心,让学习与生活联结,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统整项目课程的成功呈现在于它的“主题拓展视角”是由学校层面主导,每学期每个年级确定一个课程主题,以“主题—探究—表现”的流程进行课程实施。

“主题”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中的“小主题”进行探究体验式学习。教师之间需要跨学科合作,并以“小主题”为单位承担课程教学,通过打破班级边界、课程边界和教师边界,让统整项目课程始终保持开放状态。

“探究”部分是课程实施的主体部分,师生围绕“主题”,借助数字技术,不同学科教师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达成相关的学习目标。如:

语文聚焦于阅读、写作、表达、剧本创作等;

数学聚焦于统计、制图、计算等;

美术聚焦于设计、绘画、手工、绘本创作等;

英语聚焦于绘本阅读、词汇积累、口语表达等。

“表现”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多样化方式,呈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如今,南科大实验学校已经成功为一年级上学期开发了具有国际元素的“职业日”课程,为一年级下学期开发了“六大生态系统和世界文化”课程;二年级上学期实施的“多元智能”课程;三年级“水的世界”、“一棵树的价值”、“气象与天气”课程;四、五年级“汉字之道”、“STEAM+‘茶文化’”课程;六年级“噪声污染调查”课程,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浙江省衢州市书院中学

8.“数据控”周昭斌:让分数呈现意义

周昭斌校长认为,今天的教育除去服务人的成长之外,还有服务社会稳定的功能。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条“分数”的线。

做教育,如果不能改变考试,那就尝试改变考试结果——分数的呈现。

通过努力,书院中学已经借助大数据的平台,在呈现分数的深层次意义上做了一点点的改进,实现了让每个同学能够拿到一份15页的诊断报告。这份报告可以直观地呈现学生每个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于是,每一个80分背后的不同得以更加清晰的呈现,这在以往,是要靠老师的经验来完成的,而且再优秀的老师也不能做到100%准确呈现,但今天可以。

下一步,学校还有个假设。如果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平台,围绕薄弱知识,对同学实行点对点的个别化推送,这种推送包括“微课”“题库”两个部分,实现“合理的配负”“有针对性的题海战术”。不知道做到这一步,是不是在“因材施教”的路上走了现实的一步?

北达资源学校

9.“博物怪咖”张继达:博物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可能更多的是灌输式,而北达资源学校的博物选修课是以大自然为广阔课堂,是体验式、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它将书上的复杂知识、原理简单化为到山林中去找植物的特征、动物的习性、昆虫的种类、鸟的形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等。

学校教科研主任邱青松是博物选修课最早的全程参与者之一。在她眼中,校长张继达是个老顽童,他对大自然、鸟类特别痴迷。在他的带动下,师生们也爱上了博物选修课。

这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分为虫组、鸟组、兽组、植物组,每一组的同学根据课题要求,前期进行资料准备、开题报告,课程中进行数据采集,课程后与专家、同学交流并撰写实践报告,最后还要进行小组课题汇报。

课程还带来了新的人际关系。在同一课题组,可能有不同班级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这个过程中的学习不强调原来知识的共有基础,学生之间不是竞争而是互补。在这样的课题里,大家必须一起生活,一起合作,不强调权威,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和标准答案。

对于这项课程完成度的评价,标准也非常特别,主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和协调等能力。例如,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等等。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10.“课程新尖兵”李海林:活的、实在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就是我的梦想

课程在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学课程,校长李海林决定不要目前这种分科课程。理由很简单,分科是成人的世界图景,甚至还不是一般的成人世界的图景,是一少部分成人世界的图景。用这一少部分成年人的世界图景来教小学生认识世界,是滑天下之大稽。

初中课程,他承认目前这种分科的必要性。在此前提下,要推综合化。区分不同学科的核心的因素,一方面是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更重要的,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高中课程,要坚决地“拔高”。真正高大上的、真正有含金量的,不是那些知识,而是这种生产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但就是这个最宝贵的东西,在高中课程中往往舍不得教给学生。如今的高中课程,“知识”本身要降低,但这种“知识生产”的东西,要成批量地教给高中生。这就是所谓“拔高”的含义。

深圳前海港湾小学

11.“校园重构者”罗朝宣:做没有“围墙”的未来学校

走进港湾小学信息科技创客文化空间的走廊,一座大型霸王龙骨骼模型映入眼帘。这是港湾小学自然博物馆的一角:很多类似动物的标本,放入港湾校园四楼走廊里,随时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震撼之余,再给孩子们基于知识的引入。

数百种蝴蝶和昆虫标本、描绘自然及动物进化的图片张贴在走廊的墙壁上,为学生增加了不少学习素材;

摆放在橱窗内的狼和梅花鹿等动物标本成为学生们课下经常光顾的对象;

还有现实版的“海底世界”,常常成为老师们称心、学生们喜欢的教材。

在这里,学习不受围墙的限制,从走廊里就开始了;课程不受时间的限制,即使在课下,它也无形中激发着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这样的学习无需老师要求,学生天然对此感兴趣。

你可能会想,如此年轻,又如此前沿的学校,校长肯定是位资深大牌校长吧。其实不然,校长罗朝宣是近年成长起来的“深派教育”的新锐校长。他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和科研经历,加上多年来勤于读书的习惯,和不断尝试创新的实践,他对世界教育的前沿思想、前沿信息及前沿技术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些“前沿”已经足够支撑一个新时代的新校长。

上海七宝外国语小学

12.“细节千里眼”吴瑞莲:细节功夫,“透劲”十足

几十百来个学生,校长能对学生和家长一一对应了解,也许你还不觉得有多诧异。但是,要知道,七外可有1000多名在校学生,校长不仅能一一对号入座,还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你不得不为之震撼。

讲两个关于吴瑞莲校长的小细节就清楚,她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境地了:

1.近80岁高龄的她,每天上学和放学,都站在校门口,迎送每一个孩子,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2.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每天的晨会课上,她都会给孩子们讲情商小故事,这一讲就是十年。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师生们总能从广播里听到她的声音。

仅仅才一两个普通的细节,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不凡的“穿透力”。看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为什么成百上千的孩子们能在课间休息时依旧保持绅士和淑女风度——这种超强的自我约束力,源头在于校长。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

13.“首席服务官”刘艳萍:校长是首席服务官

很多学校可能会存在这种现象:迎面看到校长过来,教师宁可拐弯也不想和校长相遇;校长提出开展某项活动,大多数教师一开始就反对……这是教师不信任校长,更主要的是校长没有师生服务观,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没有真心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刘艳萍进校之后,带领干部团队快速转换角色,由管理者变成服务者,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师中间,了解需求,提供帮助。比如:为每间教室添置打印机,改善食堂伙食,解决就学难问题……“其实,校长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既不能站在队伍最前方随意发号施令,也不能站在队伍最后强行推动,最佳位置是站在队伍中间,和教师组建成一支智慧众筹、风险共担的团队,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发现自己,解决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困难,成就每位教师。”

其实,在成长为好校长的路上,或多或少,校长们都会在某个相应的路径上展现出特质和素养。我们有意放大其中某个成功侧面,是希望对于陷入琐碎、繁杂行政事务的校长们,能将自己的诸多“角色”删繁就简,让角色原本的丰富、鲜活再次回归。未来学校需要的,也正是这一位位创意十足的新校长。

上一篇:如何打破“僵化的”校本教研?
下一篇:一线校长齐呼吁:学校的教研组,千万不能再没落下去!

主办单位: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

西安市碑林区金水路6号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     陕ICP备14011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