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新公告: ·“2024 丝路之春” 当代名师大讲堂隆重起航 ·“2023 丝路之秋” 当代名师大讲堂即将隆重起航
校长能力建设
“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是经西安市民政局批准,由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本研究院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名师推广战略,开展课堂改革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上海实验小学名誉校长袁瑢去世,留下教育格言:“学校是可爱的!”
2017-08-28 15:50: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实验小学名誉校长袁瑢,因病于2017年8月23日13时14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袁瑢,这个名字也许并不响亮,但对小学语文届的教师来说却绝不陌生。在她长达半世纪的执教生涯中,几
中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实验小学名誉校长袁瑢,因病于2017年8月23日13时14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袁瑢,这个名字也许并不响亮,但对小学语文届的教师来说却绝不陌生。在她长达半世纪的执教生涯中,几乎获得一名小学教师所能得到的所有的荣誉,堪称小学语文的泰斗级人物。在荣誉的背后,她是一位低调而平凡的语文老师,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初执教本的赤子之心,将自己对于语文的独到见解,从一堂课开始,传递给一代人。

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市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共同拍摄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教师》中,有一集的主人公就是袁瑢,片名叫《一路春风》。

<iframe allowfullscreen="" class="center-iframe"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p033026cck1&width=500&height=375&auto=0" height="375" src="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p033026cck1&width=500&height=375&auto=0" style="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display: block;" width="500"></iframe>

在纪录片结尾,记者问92岁的袁瑢,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袁瑢说,看到自己教过的孩子,成年后依然保有初心,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公民,这样一路走来,才不负春风。

“袁瑢老师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整整影响了三代人”

去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有幸在袁老师的家里采访了这位上海语文教学的泰斗。身体尚佳的她聊起小学语文教学:“如果小学一年级拼音掌握得扎实,语文才学得好,书才能读得更多。”

今年9月1日,本市一年级新生将拿到全新的语文教材,新教材更加强调拼音的学习和运用。就在一个月前,袁瑢的弟子、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给她拿来了新的教材,袁瑢激动地翻看着新教材,仿佛回到了自己当年的教书时代。

1946年,袁瑢在战乱中随全家从南通来到上海,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又因身体原因休学,“误打误撞”踏上了小学的讲台。袁瑢后来回忆,当年,她看的第一本有关教育方面的书是一本《小学教育典型经验介绍》,其中,“学生、家长、老师是一家人”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在半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袁瑢“走自己的路”,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她热爱学生,真正做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她创新实验,使她的名字和实验小学一起成了“金字招牌”;她执着探索语文教育规律,形成了“细、实、活、深、严”的独特教学风格。她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影响和引领着整个中国小学语言教育界。

(1960年袁瑢受到刘少奇接见)

在袁瑢曾经奉献了一生的上海市实验小学,《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一书基本上是实小语文教师人手一本的收藏品。年轻教师们总是好奇:“袁老师的课堂,初看有些平常,因为很朴实、不花哨,但看似普通的语言、平常的内容,孩子们怎么那么感兴趣?”退休后,袁瑢仍时常来到学校指导,青年教师们常常在她的亲自辅导下备课。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和袁瑢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困惑于很多高中学生识字等基本功不扎实,于漪去学校向袁瑢请教,只见她在和一个小姑娘谈心。“明知有很多人找她,她对孩子仍非常有耐心,一直说到小姑娘渐渐抬起头,最后蹦跳着走出教室。”在纪录片《教师》中,于漪回忆道。

得知噩耗,余祯泣不成声。她记得袁老师每一次的鼓励,更记得她谆谆提醒。一次公开课后,在周围一片赞扬声中,袁瑢却指出,她整节课自称了23次“余老师”,而这容易造成师生间的不平等感,让孩子习惯于“你说我听”,不利于形成独立思维。在余祯的记忆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

“不能把含糊的东西教给孩子”

在上海实验小学第六任校长殷国芳印象中,袁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能把含糊的东西教给孩子”。一次,她惊讶地发现,袁瑢的语文书上,密密麻麻全是铅笔记号,仔细一看,袁瑢几乎给每个字都标注了拼音。她说,自己普通话多少带着家乡口音,但是教给孩子的,一定要是最规范的知识,最标准的拼音发音口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袁瑢带教了20多名徒弟。1989年,原南市区成立精英教师团,在袁瑢家的大书桌上一个字一个字磨教案,成了很多青年教师最温馨的记忆。实验小学副校长杨妍至今保留着一个习惯——家访时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名字,并在握笔姿势不正确的孩子名字旁做个标记,提醒自己多加关照。

这来源于袁老师的念叨——比起学习的结果,孩子的学习习惯更值得关注。余祯告诉记者,自己还是青年教师时,没少因为一手好字受到同事夸赞。听到有人夸她,“握笔姿势不是最好,字都可以写得那么好”,她刚有些飘飘然,就听到袁老师不留情面指出,“你有没有想过,握笔姿势更标准,你的字会写得更好呢?”“这让我一下从骄傲变成了惭愧,也感叹,老师随时都是那么严谨认真。”余祯说。

(2002年,袁瑢和徒弟在一起)

“袁老师对教材‘吃’得很透,其中的每一个字她都细细揣摩,精心设计教学的时机和方法。”这让原来基本按着教参走的年轻教师们顿然开悟。于是,他们一改过去先看教参的做法,要求自己反复研读课文,琢磨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如何教效果最好,再将自己的思考与教参比对,查漏补缺。

从青年教师成长为校长,余祯深深体会,袁瑢的教学法中,“活”是最难做到的。“她听公开课,不要求课堂整齐划一,而希望从每个孩子口中不同的答案,老师也能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她时常告诉我们,要鼓励孩子提问,能把老师问倒的孩子,那就是最棒的;她要求孩子,齐读课文时,不用太大声,整齐就好,但是单独回答问题,声音一定声音要响亮,这样的孩子才有自信……”

从最早的手写小黑板、到幻灯片、再到制作PPT,袁瑢坚持年轻语文教师要用一手好字吸引学生,但也从不抗拒新技术进入课堂,只要是对教学有帮助。在余祯心中,虽然师徒相差49岁,但是一辈子倡导课堂要“活”的袁瑢,也将自己的活力保持到生命最后一刻。两年前,袁瑢让余祯教自己学会了使用微信,余祯发在学校公众号的每篇文章,她都会在平板电脑上仔细阅读,时不时提出意见。

“教师首要工作是育人”

人们都知道袁瑢老师语文十分出色,却不一定了解她精心育人的事迹。袁瑢认为,作为启蒙老师,要帮助小学生跨出“人生的第一步,给他们打下做人的基础”。袁瑢从不讲大道理,她重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她善于利用日常发生的小事因势利导,明理导行,不仅在当时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而且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

(2011年5月和上海实验小学58届校友在一起)

一次,袁老师给一年级的小同学默写生字。一位同学无意中抬头看了一眼邻座同学的本子,把自己默不下来的一个字写在了本子上。过了一会儿,这个同学又把那个字擦掉了。就是一个同学这样细微的举动,袁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当即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二十年后这位同学向袁老师谈及这件小事时,动情地说:“袁老师教育我们要成为有用的人,首先要做个诚实的人。从那以后,做个诚实的人,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项准则,而且将坚守一辈子。”

对于“母校”上海实验小学,袁瑢直到去世前,也都是饱含感情的。只要身体允许,她总会让保姆用轮椅送到学校,跟孩子们在一起,看他们开学,一起进行升旗仪式。

学校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快乐的,同学是友爱的。”这是袁瑢一直奉行的教育格言,也是她对于母校的深厚感情。

青年教师杨妍说:“袁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语文教学只有建筑在对学生‘心’有所知的基础上,深入浅出,才能得心应手地把孩子们从‘不知’引向‘知’的彼岸。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袁瑢(右二)和老教师在一起)

作为一名老教师,袁瑢始终感激实验小学这片沃土对她的滋养。而上海实验小学,也始终惦念着老校长。直到几年前,袁瑢都会坐在教室里,听青年教师的课,为他们出谋划策,亲自指导教学。袁瑢将所有积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今天的教师。她用自己的风范与学术告诉青年教师,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只要将生命与智慧的投入其中,专业成长与人生价值,同样可以在三尺讲台上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2015年9月,上海实验小学启用新校舍,92岁高龄的袁瑢受邀到学校参加典礼。看着孩子们活蹦乱跳的身影,听到“袁老师”如此亲切的称呼,袁瑢感慨万千:“在这段路程上,最大的乐趣是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最大的欣慰是为党的教育事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

“很多人说,小学老师是小儿科,但是,袁老师告诉我们,教好小儿科是真的不容易。”殷国芳感叹,“袁老师强调识字,但是她教‘休’,不是让孩子记住单人旁加一个木,这样死记硬背,而是启发孩子想象,一个人靠在一个木头上,休息。”而如今,袁老师也终于可以停一停,休息一下了。

袁瑢老师,一路走好!

上一篇: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开学演讲:向美而行!
下一篇:陈如平:学校应如何在大批新建中小学间脱颖而出?

主办单位: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

西安市碑林区金水路6号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     陕ICP备140116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