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作文,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作文。可是许多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下笔潦草者有之——看到一个题目,都不好好想想,便匆匆下笔;硬作套作者有之——写作文时,不认真对题目作一番考究,只想着老师教给的某种方法或技巧;照葫芦画瓢者有之——看到某篇文章结构不错,或选材不错,就盲目借用;不知所云者有之——脑子里只装着储备的、反复写作的那几个材料,至于是否跟本题相关,则不甚了了……没有独立思考,这作文必是吃人嚼过的馍,也一定是拾人牙慧。既无新意,又何来价值,我又如何给你一个好分数?
古人早就对独立思考作出过精辟的论述。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目当复八彩,禹目当复重瞳。”传说尧眉毛有八彩,舜是重瞳,如果写文章不创新,一味泥古,就好像要求舜要具备八彩、禹要具有重瞳一样荒唐可笑。袁宏道从文体之蜕变看出了独立思考之重要性,他说“曾不知文准秦汉,秦汉人何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何曾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入魏,岂复有盛唐之诗?”(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先生批驳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就是性灵派独立思考的结果。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用一首通俗易懂的诗,简明地阐述了文贵创新、文贵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说,“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现代人同样重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著名文化学者周有光先生在接待采访时,多次谈到独立思考。当记者请他谈谈教育时,他说,“一定要有怀疑才能得到真理。当然怀疑不是胡乱怀疑,要经过很多的思考。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独立思考。”有记者请周先生谈一谈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周先生说,“知识分子最大的道德就就四个字:独立思考。知识分子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着别人走。”周先生谈独立思考之于教育、之于知识分子,语重心长,寄予厚望,同理,这些观点也适用于写作。
当然,独立思考是难的,唯其难,所以才有努力为之的价值,才要硬着头皮上,才要知难而进,才可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韩愈先生说,“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韩愈《答李翊书》)你看,要去“陈言”,要“取于心而注于手”“戛戛乎其难哉”,多么难啊!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领袖,他都觉得独立思考如此艰难,那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的确,写作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你看人家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那是人家读人生,察生命,甘苦入心,冷暖入肺,早已将百思千虑烂熟于心的结果;你看人家屡有新见,出言卓尔,那是人家遍读百家、转益多师的结果;你看人家起短句,造长句,出口成章,文采风流,那是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苦练的结果;你看人家视野开阔,胸有大局,广采博取,征引自如,那是人家“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结果……记住,尽管这是一个可以一夜暴富、瞬时成名的时代,但写作这件事,却需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功夫——除非你有绝世的才华和惊人的天赋。
一句话,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生活磨砺的馈赠,也是长期阅读积累和长期坚持练习的馈赠。写作,就是一种生命历练,或许写到最后你才能洞见写作的奥秘,对此我们不能抱有走捷径的心态。
那么,就认真练习吧。怎样练呢?我以我自己上过的一节大课(90分钟)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高考北京卷考作文有一大一小两个题目,小作文因文字少,篇幅小,讲评起来十分方便,因此,我便选择从小作文入手,以小带大,跟学生讲作文。
我所有的讲解,都立足于文本解读,也就是选取学生的例文作分析蓝本,解剖麻雀,举一反三——我从不空洞地讲理论;而且我所有的讲解思路,都是在对比中展开,就是既让学生看到差的文本,得分低的文本,也让学生看到好的文本,得分高的文本,特别是让学生看到,得分低的文本,怎样经过修改后,一步步变成得分高的文本。有对比就有鉴别,在鉴别中,我相信学生一定能自我发现。
我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揣摩,而不是听老师灌鸭子式地讲解。所以我的授课,最大的特点是,启发学生思考;我不要求学生记笔记,但学生必须跟着我一起探讨,一起分析,一起质疑。我反复地强调感悟和见识的重要性,我经常直接提问:这一篇感悟值多少分?这一篇见识值多少分?让学生对感悟和见识引起重视,这恰恰是我们一些作文课堂上见不到的现象。我力求引导学生搞明白一点,写作就是一种见证,见证自己的所思所想,见证自己的成长,见证对生活的感悟,见证对历史文化的浸润,见证自己的声音——对生活发声,对当下发声,对历史发声,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这就是独立思考。
我们曾出过一个考描写的小作文,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绘像”,考学生的阅读功夫和描写能力,一石二鸟。有个学生在考场上写出了一篇满分作文,她写的是翠翠;但有意思的是,这篇小作文一经被挑出来评头论足时,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拿不了满分,于是我就启发学生挑刺,找问题,然后自己动手修改,要力争改成一篇无可挑剔的满分作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能力和修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特别提醒学生说,为什么这个考生写出来的作文,存留一些问题呢?其根本原因,还是琢磨的功夫不够,思考得不够,那考场上又不允许你多花时间去琢磨,怎么办?琢磨的功夫在哪儿炼成?那当然要靠平时了。于是,我提醒学生,平时写作文时,要多琢磨琢磨,磨刀不误砍柴工。
以下是学生改后的文本,我认为可以拿满分,各位看值不值:
▼
只有灵动的山水才能养育这样的人儿,翠翠,你就如这美好自然的化身。你的眼睛犹如一汪清泉,纯净又深邃。你的眉纤目润,好似神来之笔,几笔就点成山水的神韵。你干净的脸庞时常绽开笑颜,流露出你的天真与单纯。你体态轻盈,像山间灌木旁一只轻快的小鹿,时而歇息于溪边,时而畅快地奔跑在山林。你脑后粗长的麻花辫也淘气地随着你的动作上下飞舞。你是山中的精灵,周身氤氲着淳朴与自然的气息,让我如何能移开歆喜的目光?
▲
不说技术上的优点了,比如首尾照应、分层描写、多用比喻、细节描写等,我要强调的是该考生具有的独立认识和判断。这就是她开头写的一个中心句,“只有灵动的山水才能养育这样的人儿,翠翠,你就如这美好自然的化身。”这既是她对小说中翠翠的一个基本判断和界定,也是本篇小作文的中心句,以下的描写就统摄于这个中心句。有没有这个中心句,是很不一样的,有,本段文字就有灵魂,读者就能窥见作者的感悟能力和见识水平,评卷者就可以给高分。如果没有,这一段文字就是一盘散沙。很遗憾,很多考生没有。
还比如写作“蓝天下”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的命题要求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题目本身没有难度,几乎不用审题,拿起笔就可写。但恰恰又不能拿起笔就写,那样你的“独立思考”可能就没了。“蓝天下”几乎无所不写,但题目有一定的暗示性,你必须紧扣“蓝天下”这三个字来写。“蓝天下”有象征,有空间,有变化,象征着高远,象征着辽阔,象征着干净,象征着美好,也象征着某种世俗性。所以你的笔不可乱写,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必须想清楚。很遗憾,有的学生下笔太快,匆匆写就200字,但意义寥寥。其实这就是不动脑筋的结果。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
蓝天下,我骑着车在山间的小路上,耳机中优美的音乐令我沉醉,我和她约好了在山头的小庙中相见。我想这蓝天就犹如我俩的感情,那么纯真,那么美。一不小心我坐在庙旁的树阴下睡觉了,醒来时发现她就靠在我身边,安静地睡着,我没叫醒她。虽然肩有些酸痛,但在这蓝天之下,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美好的事了。
▲
这篇小作文有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要求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该文抒情性不强;第二,语言不美,记流水账,与这一篇美好的爱恋不匹配;第三,也是这篇小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爱恋的美好写出来,这是最要命的问题,读完这一小段文字后,不仅没有产生美好的感觉,反而还觉得这里的爱恋有点庸俗。那就认真修改,于是我指导学生当场修改,学生修改完毕,我指导他们交流分享,最后,我出示一个修改范本。我要求学生将这个修改范本与原文仔细对照,反复审读,看看哪些地方改了,如何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在对比中,学生就有自我发现,自我提高。
修改范本如下:
▼
你知道北京哪里的蓝天最美?我告诉你,山里。山里的蓝天,高、远、空、净,一碧如洗,不见一丝杂质;山间的枫叶红得铺排,威逼你的眼;山头的小庙虽然破旧、荒凉,在冬阳的照拂下,却格外温馨。我和她坐在小庙旁边,手拉着手,肩靠着肩,观叶舞,数流云,说悄悄话,多美啊!山里的蓝天为什么美?因为有爱情!
▲
出示文本后,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找出该文本的优点,并想一想自己修改的时候,有哪些问题没有注意到。学生探讨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互相启发,不断发现。老师参与其中,点拨、提醒、反问,只要开口,就可能是一种“教学相长”。该文本除了解决了上述三个主要问题外,还有一点也特别值得学习,那就是用心设计。用心设计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独立思考的品质。你看这个文本,开篇和结尾都用设问,在方法上算是首尾呼应,但要注意,开篇的设问是提出问题,结尾的设问是回答问题,一问一答,使文本完整,结构紧凑,文章就很稳健。再看里面的描写,由景写到人,写景又用分号自然分成三个小层次,从高到低、从整体到局部来写,这就很有章法。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不讲章法,不分层次,来来回回说车轱辘话,这自然影响得分。而在写人的部分,又用排比句一下子就把那种谈恋爱的美好写出来了,再加上蓝天白云,山间红叶,秋阳高照,于这样一个地方,“观叶舞,数流云,说悄悄话”,岂不美醉?!一篇小短文,着着实实写透了爱恋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语言又那么好,当然就可以拿满分了。
如果说写记叙类的文章,要着重写出“自己心中有,他人心中无”那份独特的感悟,那么写议论类的文章,就要着重写出自己的独到的认识或见解了。一篇议论类文章,不管是小作文还是大作文,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都是一个分水岭。有,分数就能往高处走,没有,分数想往高处走,难。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2017年高三期末时,北京市东城区出了一个小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围绕新近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解题神器”发表看法。题目中规中矩,但因为贴近学生生活,适合议论,学生有话可说。但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思考得不够,只是就现象说现象,思维认识停留在现象层,不深入,也就是缺乏独立思考,所以好作文仍然不多。
比如有学生写成这样:
▼
“解题神器”在我们看来并不稀奇,因为其快速的解题速度——只要一拍、一扫,答案就很快出现——而深受我们的喜爱。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越来越不爱自己思考。只要是不会的题目,一拍,答案秒出。随之恶性循环,越拍越不会,越不会越拍。成绩没有升高,反而急速下降,更可怕的是这在平时的作业中表现不出来,等到考试后才悔之晚矣。
▲
这一篇在我看来,毫无思考的价值,通篇都是在勾勒现象,有价值的思考几乎没有进入,换一句话说,就是有质量的分析或者议论,几乎没有,这等于是写了一篇废话稿。这自然拿不了分数,给个分,完全是同情心使然。再来看一篇:
▼
解题神器的存在对我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当你在假期中,做作业肯定有不会的题,又不能问到老师,那么这个“神器”便会成为你的专属老师。而且软件中的解题方式多样,你可以吸收对于自己理解更易的解题思路。解题神器并不只有搜题这一功能,它还能给你提供类似的你不熟悉的板块的题,提高自己的短板。因此,我认为解题神器利大于弊。
▲
这一篇第一句就上观点,可以说观点清楚。后面分三个层次论述其观点,可问题是,“有利”是一个观点吗?恐怕还说不上,顶多算是一个态度。真正的观点,就是要把那个“有利”的“利”说出来,这个“利”到底是什么,有了这个“利”就会怎样,等等。写到这一层,才算是观点明确,也可以说是才见到作者的见识或认知了。这样我们才好给作者打高分。请看例文:
▼
解题神器会把学生惯成惰性思维,我坚决反对。其一,任何人都有依赖心理,成人如此,学生也不例外,如果长期使用神器,谁还愿意去积极思考?其二,或许有人会说,学生也都有自我约束力吧,是的,没错,但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就可能有投机心理,神器在手边,为什么不借用一下呢?其三,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难题,问不着老师时,试想想,谁能忍得住神器的诱惑?问题是,长期使用解题神器,不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惰性思维吗?我认为,解题神器可以休矣。
▲
文章一上来,就旗帜鲜明地表明,反对使用“解题神器”,因为它会把学生“惯成惰性思维”,久而久之,则贻害无穷。观点何其明确!接着文章分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贻害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了加强说服力,每一层还都用反问句结束,语气强烈,不容辩驳。然后,再用一个反问句总括上面三层论述,在大层次里又显示出小层次,可谓用心良苦。最后,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态度,坚决反对使用“解题神器”。文章虽短,可是肝胆俱全,逻辑层次严密,语气不容怀疑,论述具有力量。文章完全遵循议论文的结构框架,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这一篇给满分应该没有问题。
我的教学策略是,慢慢地出示这几个案例,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让学生看明白,每一种,都有很明确的给分区间,从低到高,十分明确,最后出示这一篇满分作文,让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有底气,心服口服。整个过程,都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拿出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水平,条分缕析,细致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本次课,教学效果十分好。